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1:31:17  浏览:87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1998/07/06
法释〔1998〕14号

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建立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事经济审判机制,保证依法、正确、及时地审理案件,在总结各地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关于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
一、人民法院可以制定各类案件举证须知,明确举证内容及其范围和要求。
二、人民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围绕自己的主张
提供证据。
三、下列证据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
线索的;
2、应当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
3、当事人双方提出的影响查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材料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无法
认定其效力的;
4、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自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上述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
后果。
四、审判人员收到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递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
五、开庭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在法定期限内,分别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答辩状
副本;
2、通知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3、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合议庭组成人员;
4、审查有关的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应当适用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
专业知识;
5、调查收集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
6、需要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进行勘验或者委托有关部门鉴定;
7、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
8、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六、合议庭成员和独任审判员开庭前不得单独接触一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七、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审理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后进行。
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提交答辩状,或者在答辩期届满前已经答辩,或者同意在答辩期间开庭的,
也可以在答辩期限届满前开庭审理。;
关于改进庭审方式问题
八、法庭调查按下列顺序进行:
1、由原告口头陈述事实或者宣读起诉状,讲明具体诉讼请求和理由。
2、由被告口头陈述事实或者宣读答辩状,对原告诉讼请求提出异议或者反诉的,讲明
具体请求和理由。
3、第三人陈述或者答辩,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陈述诉讼请求和理由;无独立请求权
的第三人针对原、被告的陈述提出承认或者否认的答辩意见。
4、原告或者被告对第三人的陈述进行答辩。
5、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归纳本案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重点,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6、原告出示证据,被告进行质证;被告出示证据,原告进行质证。
7、原、被告对第三人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第三人对原告或者被告出示的证据进行质
证。
8、审判人员出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进行质证。
经审判长许可,当事人可以向证人发问,当事人可以互相发问。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当事人。
九、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存在的事实或者诉讼请求的,可以要求当事人逐项陈述事实和
理由,逐个出示证据并分别进行调查和质证。
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质证。
十、当事人向法庭提出的证据,应当由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宣读。当事人及其诉讼
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宣读的证据,可以由审判人员代为宣读。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由审判人员宣读。
十一、案件的同一事实,除举证责任倒置外,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
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另一方当事人不能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的,对这一事实可以
认定;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的,再转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继续举证。
十二、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以
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合议之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者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的,可以在
下次开庭质证后认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十三、一方当事人要求补充证据或者申请重新鉴定、勘验,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
准许。补充的证据或者重新进行鉴定、勘验的结论,必须再次开庭质证。
十四、法庭决定再次开庭的,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对本次开庭情况应当进行小结,指
出庭审已经确认的证据,并指明下次开庭调查的重点。
十五、第二次开庭审理时,只就未经调查的事项进行调查和审理,对已经调查、质证并
已认定的证据不再重复审理。
十六、法庭调查结束前,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应当就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
议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十七、审判人员应当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辩论。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
与本案无关或者重复未被法庭认定的事实,审判人员应当予以制止。
十八、法庭辩论由各方当事人依次发言。一轮辩论结束后当事人要求继续辩论的,可以
进行下一轮辩论。下一轮辩论不得重复第一轮辩论的内容。
十九、法庭辩论时,审判人员不得对案件性质、是非责任发表意见,不得与当事人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依法进行调解,调
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二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同时到庭的,可以迳行开庭进行调解。调解前
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和主持调解的审判人员,在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后,
当事人不申请回避的,可以直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或者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又未提出
新的事实和证据,可以不再重新开庭,直接作出判决。;
关于对证据的审核和认定问题
二十一、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
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
二十二、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
二十三、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举不出相应证据反驳的,可以综合全案情
况对该证据予以认定。
二十四、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理由否定对方证据
的,应当分别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审查,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
二十五、当事人在庭审质证时对证据表示认可,庭审后又反悔,但提不出相应证据的,
不能推翻已认定的证据。
二十六、对单一证据,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1、证据取得的方式;
2、证据形成的原因;
3、证据的形式;
4、证据提供者的情况及其与本案的关系;
5、书证是否系原件,物证是否系原物;复印件或者复制品是否与原件、原物的内容、
形式及其他特征相符合。
二十七、判断数个证据的效力应当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物证、历史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
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2、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
力低于其他证人证言。
3、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
4、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进行综合分析。
二十八、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2、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的证人出具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3、没有其他证据印证并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二十九、当事人提供的证人在人民法院通知的开庭日期,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由
提供该证人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三十、有证据证明持有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
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关于加强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职责问题
三十一、合议庭组成人员必须共同参加对案件的审理,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性质、责
任、适用法律以及处理结果等共同负责。
三十二、经过开庭审理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调解书。
三十三、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是非责任分明、合议庭意见一致的裁判,可以由审
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签发法律文书。但应当由院长签发的除外。
三十四、合议庭、独任审判员审理决定的案件或者经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案件,
发现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有重大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由有关人员承担相
应责任。;
关于第二审程序中的有关问题
三十五、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
的,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
三十六、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者补充第一审判决内容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
不予审查。
三十七、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需要对原证据重新审查或者当事人提出新
证据的,应当开庭审理。对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和事实清楚,只是定性错误或者适用法
律错误的案件,可以在询问当事人后迳行裁判。
三十八、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提出的新证据对案件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应当在
判决书或者裁定书中写明对新证据的确认,不应当认为是第一审裁判错误。
三十九、在第二审中,一方当事人提出新证据致使案件被发回重审的,对方当事人有权
要求其补偿误工费、差旅费等费用。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地方铁路运营统计规则

铁道部


中国地方铁路运营统计规则


1990年6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我国地方铁路的运营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发挥统计在运营管理中服务和监督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结合地方铁路实际情况,参考国家铁路有关统计规则,特制定本规则。
第2条 本规则适用于所有正式运输营业的地方铁路及其企业单位的统计工作。
各单位领导要教育检查统计人员和有关职工严格执行本规则。
第3条 本规则有关运营的统计项目和指标,均采用18点结算制,即昨日18点零1分起至本18点止,为统计报告一日。
旬、月、季、年的报告期,由报告期前一日的18点零1分起,至报告期最末一日的18点止。
第4条 各级统计人员必须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切实保证各种统计报表及时上报,统计数字真实准确,同一切违反统计法规的行为作斗争。
第5条 各种统计报表填制完毕,经审核无误并由统计负责人或单位领导审查签字或盖章后上报。
上报省地方铁路局(以下简称省局)的月(季、年)报,应附主要指标(客、货运量、机货车良好率、机车燃料消耗、安全、利润等)完成好坏原因的简要分析。
第6条 为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需要,各种统计报表在上报省局的同时,应抄报当地主管部门或统计局一份。
第7条 报表报送期限,按表所标期限上报,报表未标明期限者,按制表机关规定期限上报。

第二章 客货运输统计
第一节 旅客运输量
第8条 旅客统计范围是指在铁路处(局、以下均简称处)各站和乘降所购买客票乘车的旅客及乘降所(点)上车在车内购买客票的旅客。
第9条 客运量
客运量反映着人民生活和文化交流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它是编制旅客列车运行图、配备客运服务人员和设备的依据,也是考核车站、铁路处完成客运任务的一项重要指标。


客运量系指一定时期(如月、季、年,以下略)铁路处或某一线路所属各站(含乘降所)发送旅客人数。其计算单位:人。
各站按发售客票数统计旅客人数时,对于往返客票按两人统计,购买月票时按往返各25人统计,团体乘车使用代用票时,按团体人数统计。
按货运办理的人货混杂运输的民工和军运,不计算旅客人数。
第10条 旅客周转量
旅客周转量,为旅客人数与运送距离(即发到站间的营业里程)的乘积。其计算单位:人公里。
由于发送旅客人数不包含运送距离,故以旅客人数与旅客运送距离的乘积——旅客周转量这一指标,来全面反映运送旅客的工作量。
计算公式:
旅客周转量=Σ〔旅客人数×运送距离(公里)〕


旅客周转量是铁路工作中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全面反映旅客的运输量,而且也是计算分析客运收入,旅客平均行程、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依据。
第二节 货物运输量
第11条 货物统计范围是指在铁路处各站办理托运手续、使用运用车(含本处自有车、国家铁路过轨车、企业自备车和租用车)运送的一切货物。
第12条 货运量
货运量,乃指各站(含途中装车)所承运(指已装车并填制货票)的一切货物发送吨数。
与国家铁路轨距相同,接运国家铁路交来重车所装的货物(直通运输时交接完毕,换票运输时重新制票完毕)亦按发送吨数统计。
发送货物吨数(即重量)应以货票记载的货物实际重量(包括货物包装重量)按以下规定统计:
一、货票有铁路确定的货物实际重量(以下简称实重)时,按铁路确定的实重统计;
二、货票无铁路确定的实重时,按托运人确定的实重统计;
三、活动物、需要浇水运输的鲜活植物等不易确定实重的货物,按计费重量统计;
四、军运整车货物如无实重时,则按货车标记载重统计;
五、零担货物和行李、包裹的重量,原则上应按日汇总统计加入发送货物吨数内。
货运量是反映铁路运输为国民经济服务和各地区物资交流情况,考核铁路完成国家货物运输计划的重要指标。是编制货运计划、货物列车运行图、配备货运人员的依据。
第13条 货物运输品类
货物运输品类是研究货物运量构成和计算运价的依据。根据货票记载的货物名称,按下列规定分类:
一、煤炭——原煤、原煤加工品、焦炭。
二、石油——原油、原油加工品(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等等)。
三、金属矿石——黑色(铁、锰等)及有色(铜、锌、锡等)金属矿石(或矿粉)。
四、钢铁——生铁、钢材(管、板、线、型钢等)、钢锭、钢轨、铁合金、铁铸管、废钢铁。
五、矿物性建筑材料——砖、瓦、沙、石、土、石灰、矿渣、水泥制品。
六、水泥——水泥。
七、木材——原木、锯材。
八、非金属矿石——金属矿石以外的各种矿石,如石灰石、石英石、滑石、重晶石、石棉、石墨、菱苦土等。
九、化肥及农药——化学肥料(各种氮肥、磷肥、钾肥、混合复合肥料),农药(各种杀虫、杀菌剂、除草、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十、盐——各种原盐及加工后的精盐。
十一、日用工业品——食用工业品(食用植物油、糖、烟、酒、茶、罐头、糕点等),纺织品及其制品,毛皮、皮革及其缝制品,陶瓷、玻璃制品,日用的金属、木制、电气制品等等。
十二、粮食——稻谷、小麦、大豆、杂粮、薯类及其加工品(去壳或磨成粉的)。
十三、其它——不属于上述(1)——(12)类的货物,零担货物、行李、包裹及品名为代号的军运物资。
第14条 货物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是货物发送吨数与各该货物发到站间营业里程的乘积。以吨公里表示。其计算公式:
货物周转量=∑〔货物发送吨数×发到站营业
里程〕
=∑〔各品类货物发送吨数×各品
类货物发到站营业里程〕


发到站间的里程为货票记载的里程,途中装卸货物的里程,为货运规则规定的前后方营业站里程。
与国家铁路轨距相同接运或移交的货物,不论直通或换票,发到站里程仅计算地铁区段的里程。
由于货运量只反映所运货物的数量(吨数)而没有包括运输距离的因素,所以制定能够反映运量与运距两个因素全面的指标——货物周转量。
货物周转量是地方铁路运输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计算运输收入,货物平均运程、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依据。在一定条件下,货物周转量大小直接影响着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第三节 客货运输综合指标
第15条 换算周转量
换算周转量是以吨公里表示铁路总运输量的指标,通常指某铁路处(局)报告期所完成的全部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
换算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
=货物吨公里+旅客人公里


地方铁路运输有货运和客运两个方面,反映其运输量也有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两个指标。为了表明其全部运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同时也为了便于计算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表示铁路总运输量的指标,这就是换算周转量。
换算周转量是计算综合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依据,是考核地方铁路运输总量的重要指标。
第16条 运输密度
货物运输密度和旅客运输密度是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一条线路、铁路处及全省地铁平均每公里营业线路所通过的货物运输量和旅客运输量,它反映铁路营业线路利用程度,是编制列车运行图及新建铁路和旧线改造的依据。
计算公式: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
平均货物运输密度=----------
营业里程
旅客周转量(人公里)
平均旅客运输密度=----------
营业里程
第17条 列车正点率
列车正点率就是按照运行图或规定正点发或到的列车列数占发或到列车总列数的百分比。
由于列车种类分旅客列车、货物列车、客货混合列车、路用列车、军用列车等等。为便于考核分析,须将各种列车分别始发或到达进行统计。现仅考核各处旅客和混合列车始发与到达正点率。
计算公式:
旅客(混合)列车
旅客(混合)列车 始发正点列数
始发正点率(%)=--------×100%
旅客(混合)列车
始发全部列数
旅客(混合)列车
旅客(混合)列车 到达正点列数
到达正点率(%)=--------×100%
旅客(混合)列车
到达全部列数
列车到发时刻按下列统计:
一、列车出发,以列车机车向前进方向起动,列车在站界内不再停车为准。与国家铁路客车时刻衔接地铁开行的客车,因国家铁路客车晚点,在30分钟以内,可视为正点。
二、列车到达,以列车进入车站,停于指定到达线警冲标内方的时分为准。

第三章 机车运用和检修统计
第一节 机车运用
第18条 机车分类及含义
机车是铁路运输的动力。按隶属关系,技术状态和运用方式不同,分为配属机车、非配属机车,良好机车、非良好机车,运用机车、非运用机车等等。
一、配属机车(即支配机车)乃指上级拨配保管、使用和自购的全部机车。它包括列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的良好机车(运行机车、非运行机车)和非良好机车。
租用的机车不是配属机车,但属支配机车。配属工务部门为线桥检修服务的内燃轨道车不按机车统计。
二、良好机车是技术状态良好随时能够运用的机车。有些机车尽管技术状态尚好,但使用到期须停驶入厂检修,按时停驶后即为不良机车。
统计方法是:
良好机车(台日)=配属机车(台日)-不良机车(台日)
三、不良机车是指机车技术状态不良或在临时修理排障,或在进行定期检修的机车。由于待修或在修(包括待进厂段及修竣后待取时间)时间不能运用,故按不良机车统计。
四、运行机车(亦称运用机车)是指担当客运、货运、路用、专用调车的机车。它包括租用机车,但不包括出租、封存、备用、正在和等待检修的机车以及待报废的机车。
第19条 机车运用指标及计算方法
一、机车走行公里,是指机车运行的公里数。
按照机车担当作业的性质及工作种别分类:
(一)本务机车走行公里——牵引列车的本务机车走行公里。
(二)沿线走行公里——本务、单机、重联和补机走行公里之和。
(三)辅助走行公里——单机、重联、补机和各种换算走行公里之和。
(四)换算走行公里——按机车小时换算的走行公里。
调车(不分专用调车机车或本务机车调车)工作每小时:
准轨换算10公里
窄轨换算6公里
注:有火停留不换算走行公里。
(五)总走行公里——为沿线走行公里及换算走行公里之和。
二、机车日行程(亦称机车日车公里)——为平均每台运行机车一昼夜内走行的公里。
计算公式:
机车总走行公里
机车日行程=-------
运行机车台日
三、总重吨公里——机车牵引列车完成的工作量(含单机牵引车辆完成的工作量)。
计算方法是机车牵引总重乘实际走行公里。即:
(一)总重吨公里=载重吨公里+车辆自重吨公里
其中:载重吨公里即机车牵引的客(注)、货、行包重量(吨)乘走行公里的积。
车辆自重公里即机车牵引的车辆自重(吨)乘走行公里的积。
注:客车按标记载重计算载重吨数。
(二)总重吨公里=货物周转量+货车自重吨公里+客车载重吨公里
+客车自重吨公里
四、机车日产量——为平均每台机车在一昼夜内完成(生产)的工作量(总重吨公里)。
计算公式:
总重吨公里
机车日产量=-------
运行机车台日
机车日产量是反映机车生产效率和运用水平的指标。由于机车日行程不足以全面反映机车运用水平(因为日行程中含有单机走行、换算走行和牵引不足定额〔欠轴〕的走行)而机车日产量则把机车周转的快慢、牵引力利用程度的高低两个因素同时表现在总重吨公里上,所以它是反映机车运用效率综合性指标。
五、技术速度——为本务机车在区间平均每小时走行的公里。
计算公式:
本务机车走行公里
技术速度=----------
本务机车纯运转时间


纯运转时间,是指本务机车在区间内实际走行时间的总和,其中包括机车的运缓、退行。
五、机车车辆发生故障以及信号机外停车等,机车牵引列车占用区间的全部时间(但不包括机车在区间内进行装卸作业的时间或站停、及在站作业时间)。
六、旅行速度——为本务机车在区段内平均每小时走行的公里。
计算公式:
本务机车走行公里
旅行速度=---------
本务机车旅行时间


旅行时间是指本务机车自始发站出发时起到终到站到达时止的全部时间。也就是机车在区段内的纯运转时间与机车在区段内各中间站停留及作业时间的总和。即:
旅行时间=纯运转时间+中间站停留及作业时间
七、机车平均全周转时间——为机车每周转一次平均消耗的时间。包括:纯运转、中间站停留、本段和折返段停留、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六部分。
回段机车为上次入段时起至本次入段时止,循环运转机车和实行轮乘制的机车为上次乘务员到达换班站时起至本次乘务员到达换班站止;在站换班机车为接班时起到交班时止。
计算公式:
机车全周转时间总和
机车平均全周转时间=----------
机车周转次数


机车周转次数是计算机车平均全周转时间的必要资料。目前有些地方铁路没有客运专用机车,旅客列车也以客货混合开行,机车周转次数:回段机车每出或入段一次0.5次;循环运转机车经过乘务员换班站每到达或出发各算0.5次。
机车全周转时间当前虽未考核,但各处应自行统计考核,以便凭此确定需要机车台数
运行机车 待发列 机车平均全周转时间
( = ×---------)。
需要台数 数对数 24
第二节 机车燃料、油脂消耗
第20条 机车燃料消耗量
一、本务、重联、补机工作的机车按每千总重吨公里计算。
二、单机按每走行百公里计算;单机牵引车辆时,可另加吨公里消耗量。
三、调车机车(含列车调车)按调车小时计算。
四、蒸汽机车有火停留按小时计算。
五、蒸汽机车点火用煤依照查定的标准按次计算。
运用机车燃料消耗总量——为报告期机车用于运输生产所消耗的燃料总数量。它是牵引列车、单机走行、调车消耗的燃料,蒸汽机车包括有火停留、点火用煤等燃料消耗的总和。
第21条 机车燃料消耗指标
各处应按照上条机车运用状态不同的消耗,查定定额分别统计和考核。目前仅考核机车综合燃料消耗量:
一、蒸汽机车综合耗煤量指运行机车在生产(牵引列车)和为生产服务(如调车等等)中,每完成一个千总重吨公里平均消耗换算煤的实际数量(计算单位:公斤)。
计算公式:
运行机车换算煤实
蒸汽机车每千 际消耗总量(公斤)
总重吨公里换 =---------
算煤综合消耗量 总重吨公里(千)


换算煤消耗量,为实际消耗的天然煤,按规定的卡当量(标准煤每公斤发热量7000卡)换算后的用煤量。
天然煤因煤种、煤质或发热量不同,使单位消耗量难以比较和考核,换算煤采用统一的卡当量,消除了单位消耗不可比的因素。
二、内燃机车综合燃料油消耗量,是指内燃机车在运行状态中(指牵引机车、单机和调车作业等),平均每千总重吨公里燃料油的消耗量。(计算单位:公斤)
计算公式:
内燃机车每千 燃料油实际消耗量(公斤)
总重吨公里燃 =------------
料油综合消耗量 总重吨公里(千)
第22条 机车润滑油脂消耗指标
机车在运行时,除消耗一定数量的燃料外,还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润滑油脂(以下简称油脂),油脂消耗的多少和机车走行公里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机车走行公里愈多,油脂消耗愈多,反之,则愈少。
机车油脂消耗标准以机车走行公里(以百为单位)所消耗的油脂(公斤)表示。
计算公式:
各种油脂的实
每百机车公 际消耗量(公斤)
里油脂实 =---------
际消耗量 机车总走行公里(百)


各单位应按机车的机型(如上游、前进、解放、28吨蒸汽机车、不同马力的内燃机车等等)和油指种类(如轴油、汽缸油、压缩机油、软干油等等)分别制定定额并统计考核。
第三节 机车检修和机车良好率
第23条 机车检修统计是机车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反映和考核机车检修的数量和时间,对机车的厂修(大修)、架修、洗修,应分别建立严格的统计制度。确保检修数量及检修时间真实正确。
检修时间按不同的修程及下列规定,统计起止时间和全部时间:
一、大、架、洗修时间——自上次修程运用时间到期停止运用时起,至本次修竣经验收确认合格交付运用时止的全部时间为该次修理的时间。
由于地铁多数单位不具有定期检修设备,委托国家铁路进行机车大、架、洗修,由停止运用起,等待挂运时间、运行时间、进入承修厂段前或入承修厂段后等待修理时间,以及修竣验收托运运回时间,均应计入修理占用全部时间之内。
自行架修或洗修的蒸汽机车,修竣后不立即投入运用,为节省一次点火用煤,修竣终止时间可以算到本单位修理厂段按修程范围检修完毕验收员认为除点火试车外已经合格时止。该车运用时,自点火时起,至试车验收鉴定完全合格(含返修时间)交付运用时止的时间,与第一次中止时间不跨季(年)时应计入原修理时间之中,逾时统计在终了时间的当月(季)临修时间中。
二、临修时间——指机车在整备或运用中发生故障需要修理,自发现故障时起,至实际修理完了恢复运用时止的全部时间。其中包括在运用中发生故障需要返段排障的运行或等待时间。
第24条 机车良好率
为了反映和观察机车质量或技术状态,设立了机车良好率这一指标,它是技术状态良好的机车台日占配属(支配)机车台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良好机车台日
机车良好率(%)=--------×100%
配属机车总台日
良好机车台日=配属机车总台日-不良机车台

不良机车台日=机车大、架、洗修台日+临修台
日+呆滞或待修停驶不良台日
由于良好机车台日+不良机车台日=配属机车
总台日
所以机车良好率(%)=1-机车不良好率(%)
因此机车不良率(%)=1-机车良好率(%)

不良机车台日
=-------×100%
配属机车总台日

机车不良率在国家铁路又称机车检修率。我们规定与国家铁路不同的是,地铁不良机车不只是指正在检修和临修的机车,也包括因资金或运量关系呆滞、停驶长期待修的不良机车。尽管这种情况是不应允许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章 货车运用及检修统计
第一节 货车运用的主要规定
第25条 货车分类及含义
货车按车种分有棚车、敞车、平车、罐车、其它等等。按隶属关系、技术状态和运用的不同,又分为自有货车(亦配属货车),国家铁路运用车进入的货车、租用货车、外企业自备车,良好的货车、不良好的货车(检修车及停驶待修车),运用车(含国铁驶入的货车)、非运用车。运用车又分重车和空车等等。
一、自有货车,指上级拨配和本单位自购的货车。它包括列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的良好货车(运用、非运用车)和不良好货车。
二、国家铁路运用车进入地铁的货车,不论空车重车,由于自接入至交出按车小时支付货车使用费,故在线占用时间(车小时)除以24(小时)作为运用车数进行统计。


三、租用货车乃指定期租用的货车在地铁装运货物参加运用的货车而言。
四、良好货车和不良货车的含义应参照本规则第18条良好机车、不良机车的规定办理。
五、运用车系指参加运用的所有货车而言。它是运用的自有货车、租用货车、国家铁路货车驶入的空、重货车的总和。窄轨铁路可以用货车总数扣减非运用车来计算。
六、非运用车是指不参加运输营业的下列货车:
(一)出租的货车;
(二)封存的货车(必须是良好车);
(三)正在检修或停驶等待检修的货车;
(四)待报废的货车;
(五)路用车等(如工务段运料车、生活用罐车、或生产用其它货车)。
第26条 重车和空车的确定
运用车分为重车和空车:
一、重车
(一)实际装有货物并具有货票的货车(包括已计算装车的游车及零担车);
(二)卸车作业未完的货车;
(三)倒装作业未卸完的货车;
(四)利用“特价证明书”免费回送货主装载整车货物装备物品和加固材料或回送国家铁路篷布的货车。
二、空车
(一)实际空闲的货车;
(二)装车作业未完的货车;
(三)倒装作业未装完的货车;
第27条 装卸车数统计
一、装车数
凡地铁管内营业线上的车站承运并填制货票以运用车运送货物的装车,均统计为装车数。
(一)整车货物
1、由车站承运货物的装车;
2、相同轨距接入国家铁路过轨到达地铁区段卸车的重车(不包括到达分界站地铁不收运费只收取送车费的卸车);
3、口岸站接运水陆联运的货物及不同轨距国家铁路在换装站(线)卸下的货物,由地铁接续运输货物的装车;
4、填制货票的游车;
5、按80%核收运费货主自备车的装车和核收运费路料的装车;
6、填制货票免费整车回送货主的货车用具(装备物品)和加固材料的装车。
(二)零担货物
1、按照列车编组计划或调度命令指定挂运的沿途零担车在始发站的装车(不论重车、空车);
2、整装零担车在始发站的装车。
二、卸车数
凡填制货票以运用车运送到达地铁管内营业线车站的卸车,均统计为卸车数。
(一)整车货物
1、到达本站货物的卸车;
2、相同轨距接入国家铁路过轨的重车在地铁区段卸车(不包括在分界站地铁不收运费只收取送车费的卸车),以及在地铁区段装车向国铁交出的重车;
3、水陆联运货物及不同轨距换装的货物,由地铁运到口岸站或换装站(线)的卸车;
4、填制货票到达的游车;
5、按80%核收运费货主自备车的卸车和核收运费路料的卸车;
6、填制货票免费整车回送货主的货车用具(装备物品)和加固材料的卸车。
(二)零担货物
1、按照列车编组计划或调度命令指定挂运的沿途零担车在终到站的卸车(不论重空车);
2、整装零担车在终到站的卸车。
第28条 装卸作业完了时刻的确定
一、在站线(货物线)上或按规定以地铁机车取送在专用线内的装车,以装车作业完了填妥货票(整装零担车为填制“货车装载清单”)的时刻为准;
卸车以卸车作业完了的时刻为准。
二、在区间正线进行货物装载作业的货车,由办理货运手续站统计装卸车数和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其装卸作业完了时间分别按下列确定:
(一)货车由本站调入(或随列车进入)区间装卸,装卸作业完了返回本站时刻为装卸作业完了时刻。
(二)货车由本站或邻站调入(或随列车进入)区间装卸,装卸作业完了挂往到邻站时刻,为装卸作业完了时刻。
三、按规定以企业机车取送在企业专用线内的装车,以装车作业完了将货车送到双方规定的交接地点,交接完了并填妥货票时刻为准。
——卸车以卸车作业完了送到交接地点,交接完了时刻为准。
——双重作业(卸空又装车)车以装车作业完了送到交接地点填妥货票,作为装卸车完了时刻。
四、在新线、国家铁路与地方铁路分界站接入不进行倒装原车过轨的重车视为装车,以交接完了并填妥货票(直通运输一票到底不另填货票为接收货票)为装车作业完了时刻,相反方向向新线、国家铁路与地方铁路分界站交出原车过轨的重车视为卸车,以交出完了作为卸车作业完了时刻。
五、在水陆联运口岸站、不同轨距换装站换装的货车,装车以装车作业完了填妥货票时刻为准;卸车以卸车作业完了时刻为准。
六、沿途零担车在始发站或终到站不进入装卸线作业时(进入装卸线时按本条一办理),装车以列车发出时刻为准,卸车以列车到达时刻为准。
第29条 货车停留时间的计算
凡计算在车站出入的运用车,均应统计停留时间。即货车由到达或加入时起,至发出或剔出时止的全部停留时间(不包括其中转入非运用的停留时间)。
货车停留时间按作业性质,分为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和中转停留时间:
一、货物作业停留时间:为运用车在站线(含区间以下同)及专用线(含地铁的厂、段管线下同)内进行装卸、倒装所停留的时间。
货物作业停留时间作业过程:
(一)入线前停留时间:由货车到达时至送到装卸地点时止,以及双重作业货车由卸车完了时起至送到另一装车地点时止的时间。
(二)站线作业停留时间:由货车送到装卸地点时起至装卸作业完了时止。
(三)专用线作业停留时间:由货车送到装卸地点时起至装卸作业完了止。如规定以企业自备机车取送车辆时,为双方将货车送到规定地点的时分。
(四)出线后停留时间:由货车装卸作业完了时起,至发出时止。
二、中转停留时间:为货车在车站进行解体、改编及其他中转作业(包括变更到站、装载整理、专为加冰及回送货车洗刷、以及轨距相同国地铁交接站的交接线至地铁接轨站间货车取送交接的时间)所停留的时间。
第二节 货车运用的主要指标
第30条 货车运用指标是反映货车运用质量,考核货车运用计划和分析货车运用效率的指标。目前考核货车运用的指标很少,各单位应根据加强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
第31条 货车周转时间
货车周转时间是指运用货车由第一次装车完了时起至再次装车完了时止(平均每周转一次)所消耗的时间(天数)。
货车周转的快慢(亦货车周转时间的长短)受货车编解、取送、装卸、运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直接间接地标志着铁路运输各部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它是反映铁路运输组织优劣综合性指标。
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车辆相关法
用装车数除运用车数求得。
计算公式:
运用车数
货车周转时间(天)=----
装车数
二、时间相关法
货车周转时间由旅行时间、货物作业停留时间、
中转停留时间三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
货车周转 1
=--(旅行时间+在技术站中转停留
时间(天) 24
时间+在发到站装卸作业停留时间)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目前采用车辆相关法计算货车周转时间。该方法的弊端是不易分析影响货车周转时间快慢的具体环节,望各处(局)按照时间相关法的要求,建立内部登记、统计和考核制度。
第32条 货车平均静载重
货车平均静载重是指平均每辆货车在装车完了时所装载货物的实际重量(吨数)。它是分析在静止状态下货车载重力利用程度的指标。不同轨距应分别计算和考核。
计算公式:
货车平均静 装载吨数(货物发送吨数)
=------------
载重(吨) 装车数


合理的调配车辆,不断的改进装载方法,则可以提高货车的静载重。
第33条 空车走行率
空车走行率就是空车走行公里对重车走行公里之比。由其反映和考核无偿消耗走行公里与有偿消耗走行公里的比例。
计算公式:
空车辆公里
空车走行率(%)=-----×100%
重车辆公里


空重车辆公里是以空车或重车分别乘各该车的走行公里求得。
第三节 货车检修及货车良好率
第34条 为保证运用车技术状态的良好和行车的安全,必须按规定适时对车辆(客车亦照此办理)施行检修。被检修的车辆称之谓检修车。
检修车分定期检修、临时检修、事故修理:
一、定期检修是按使用时间和检修范围如期施行的修理和检查。如大修(厂修)、段修(窄轨车辆为年修)制检、轴检和列检。
二、临修为列检时或运用中发现故障需要摘车或停驶修理的车辆。
三、由于事故致使车辆破损,需要检查修理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第35条 检修时间的计算
一、大修(厂修、下同)、段修(窄轨车辆为年修、下同)时间——自上次修程期限到期停驶时起,至本次修竣经验收确认合格交付运用时止,为该次修理所占用的时间。


修理时间包括停驶后等待挂运、运行、运交承修厂段等待修理、以及修竣验收托运运回等所有占用的时间在内。
二、制检、轴检时间——入段或送检修线检修时,应参照本条大修、段修起止时间计算;在站线不摘车检修时,仅统计制、轴检实际开始至检修完了的时间。
三、列检时间——按查定的时间,暂仅统计列车始发站列检时间。对列检发现故障不能在查定的列检时间排出,需要摘车或晚开列车时,按临修时间统计。
四、临修时间——自发现时起,到修理完了时止的全部时间。
五、事故车修理时间——自发生事故时起,至破损车辆修理完了交付运用时止的全部时间。依据破损的程度需要送厂段修理时,应同时参照大修、段修起止时间统计,不需要送厂段修理时,可参照临修时间计算。
第36条 待报废破损车的统计
由于事故破损严重需要报废的车辆或拟淘汰的车辆,自事故发生时起或停驶时起,到批准报废之时止按不良车统计。
批准报废的车辆,由报废之日从运用车和自有车数内剔出。
第37条 货车良好率
货车良好率是为考核货车技术状态和质量的指标,它是技术状态良好货车(车日)占自有(配属)货车(车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良好货车车日
货车良好率(%)=------×100%
自有(配属)
货车总车日
良好货车车日=自有(配属)货车总车日-不良货车车日


不良货车车日乃指检修车日与待报废车日的总和。
检修车日是检修车(辆)数乘检修时间(日)求得。不足一日的检修时间,按检修时分乘检修车数后再除24(小时)求得。尾数待报告期末累计四舍五入处理。

第五章 工务、电务、房屋(运输设施)修理的统计
第38条 大修与维修
线路、桥涵、通信、信号、电力设施以及运输生产(含运输管理)的房屋,这些运输设施,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有形无形地消耗着。要保证运输安全、通信畅通、信号显示正确、房屋居用安然,除按规定要求施行大修或必要的更新外,还必须切实进行并搞好定期的或日常的维修,以补偿其消耗。
第39条 维修的分组
为了考查报告期实际维修的数量,维修分组及主要统计内容如下:
一、线路维修
(一)正线计划维修(指预防性计划综合维修完成数)完成公里;
(二)站线计划维修(指预防性计划综合维修完成数)完成公里;
(三)道岔计划维修(指预防性计划综合维修完成数)完成组数;
(四)单根更换轨枕(根);
(五)单根更换钢轨(M/根);
(六)补充石碴(M )。
二、桥涵维修(指计划维修完成量)
(一)桥梁维修(M/座);
(二)涵渠(含隧道)维修(M/座)。
三、通信信号维修(含巡检)
(一)通讯线路(公里);
(二)更换电杆(根);
(三)电话机(部);
(四)信号机(架);
(五)道岔表示器(组)。
四、电力维修
(一)电线路(公里);
(二)发配电设备(台)。
五、房屋维修(M )
第40条 正线线路合格率
各工区每月、工务段每季、管理处每半年、省局每年查核一次正线合格里程(公里)占正线长度(公里)的比例。
计算公式:
正线合格
里程(公里)
正线合格率(%)=--------×100%
正线长度(公里)


由于采取抽样检查推算合格里程,样本选择各处局应采用分工区随机原则(即同等可能性原则)抽签决定,使每个工区均有被查路段。样本总数应不少于总体正线长度的1/10,也就是说抽查的里程应不少于正线长度的1/10,使抽查的样本总体尽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抽查时的合格率来推算合格里程。

第六章 运输事故统计
第41条 运输事故分类
运输事故分为四大类:行车事故、货运事故、客运事故、路外伤亡事故。
一、行车事故,按照事故的性质、损失及对行车的影响,分为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恶)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事故件数、伤亡人数、机车车辆破损数(台、辆),是指报告期内按分等发生行车事故的总件数及由此造成伤、亡的总人数,以及机车车辆破损的总台(辆)数而言。
二、货运事故,是指铁路处各站在报告期内由于地铁责任发生的货运事故。按照事故的性质和损失程度,分为大事故,一般事故和事件。
三、客运事故,是指由于地铁责任造成旅客伤亡和行李、包裹丢损两个方面。
四、路外伤亡事故,指在地铁列车运行和调车作业中,发生火车撞轧行人、碰撞其他车辆,招致人员伤亡或车辆破损的事故(行人,包括非正在岗位执行任务的铁路职工和未执有效乘车凭证的旅客)。
第42条 事故损失及赔偿额的含义
一、行车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元)是指由于发生行车事故而引起的一切直接花费(经济损失)而言。它是起复事故的费用,造成人员伤亡时医药赔偿(抚恤、殡丧等)的费用、造成线路、机车、车辆及其它运输设施破损时修复的费用等等一切直接支出的总额。
二、货运事故赔偿费(元)是指责任货运事故向货主支付的赔偿额。
三、客运事故赔偿费乃指地铁的责任造成旅客伤亡和行李包裹丢损两方面赔偿支出的总额。
四、路外伤亡支出的费用(亦即直接经济损失额)应参照本条行车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元)统计。
第43条 运输事故损失的冲减
由于货主、旅客的过失或路外单位及个人的责任造成运输事故,致使铁路及铁路运输的客货蒙受损失,责任者赔偿铁路(含连带损害的客货)的费用,应分别冲减当月的行车、货运、客运、或路外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或赔偿(支出)额。如若当月收大于支时应以“红字”表示。
第44条 考核安全运输质量的几项相对指标
一、每万公里行车事故频率(亦称每万公里行车事故件数)。即机车每走行万公里平均发生的行车事故件数。
计算公式:
行车事故件数
每万公里行车事故件数=---------
机车走行公里(万)


按照上项公式将分子加以变化亦可计算每万公里重大、大事故件数或每万公里行车事故伤亡人数。如欲观察与运输收入直接相关吨公里的比值,亦可将分母换成吨公里计算出每万或百万吨公里行车事故的频率(件数)
二、每万元货运收入赔偿费(元)乃指货运总收入每万元平均支出的货运事故赔偿额(元)
计算公式:
每万元货运收 货运事故赔偿费总额(元)
=------------
入赔偿费(元) 货运收入总额(万元)


当前我们以此指标来观察货运的质量。如果必要,也可以用货运事故件数与办理货物批数的比值来考核货运事故的频率。
该计算公式即:
货运事故频 货运事故发生的总件数
=----------
率(件数) 办理货物运输的总批数
三、每万元客运收入赔偿费(元)是指客运总收入每万元平均支出的旅客伤亡、行李包裹丢损赔偿费额(元)。
计算公式:
旅客伤亡、行李、
每万元客运收 包裹丢损赔偿总额(元)
=-----------
入赔偿费(元) 客运收入总额(万元)

第七章 劳动工资及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一节 劳动工资
第45条 职工人数
一、职工人数(即全部职工人数)指在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它是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其他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的总和。
二、职工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最后一天(最后一天为节假日或公休日时按前一天)实有的职工人数。包括因病、伤、事假和其他各种原因未出勤的人数。
三、职工平均人数,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实有的职工人数。职工平均人数的计算方法是报告期的日历天数去除该时期每天人数之和。
计算公式:
报告期每天人数之和
职工平均人数=---------
报告期日历天数


在人员增减变化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可用如下公式求得: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
月平均人数=----------
2
为简便起见,季平均人数可用季度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3计算;年平均人数可用年度各月平均人数之和被12除或年度各季平均人数之和被4除计算。
第46条 运输企业职工人员分类
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交通运输企业全部职工人员分类划为:
一、生产人员
二、学徒
三、工程技术人员
四、管理人员
五、服务人员
六、其他人员
由于地方铁路各运输企业在保证完成运输任务的前提下,同时从事运输以外的多种经营,因此,有企业全员和其中运输人员之分。
运输人员乃指从事运输工作(生产及管理)又在运输成本中列支工资的人员。
第47条 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是指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是由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加班工资以及其他工资(如保留工资、附加工资、调整工资补发上年的工资等)构成的。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卫生部 农业部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1988年10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

一、诊断方法和标准
(一)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
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4)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6)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5×2.5厘米及以上(或6.25平方厘米及以上)。
(二)畜间布病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1.家畜布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
(1)流行病史
(2)临床症状
(3)实验检查:
A.病源分离
B.血清学及其他试验
a.初筛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行初筛。
b.正式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任选1种或两种进行试验。
种畜和奶牛及其他价值较高的动物,应以分菌、补体结合试验为主要检验方法。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羊、牛、猪):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3)平板凝集试验:
牛鹿:血清0.02毫升(++)及以上。羊、猪、犬:血清0.04毫升(++)及以上。
(4)全乳环状试验:乳1毫升,检查乳环颜色呈现(+)及以上。
(5)试管凝集试验:
牛、鹿: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羊、猪:1∶50(++)及以上,即5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犬:常规抗源1∶50(++)及以上。
粗糙抗源1∶100(++)及以上。
(6)补体结合试验(牛、羊、猪),1∶10(+++)及以上。
(7)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注射部位有一次出现明显的红肿。
3.判定病畜标准:
(1)分离出布鲁氏菌。
(2)血清学正式试验中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3)初筛试验中,1项或多项出现阳性反应,并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者。
一般牲畜具备上述1项者即判定为病畜。种畜、奶牛等价值较高的家畜需补反阳性和细菌分离阳性才能定为病畜。
人、畜间布病实验检查的各种方法和要求,按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和农业部畜牧局主编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和有关其他规定进行。

二、布病疫区县(市、旗、区)判定标准
(一)在本县(市、旗、区)范围,3年内任何1年有感染发病的布病病人。但应排除从外地感染。
(二)检出布鲁氏菌。
(三)本县(市、旗、区)境内牲畜,在调查年度内按畜种构成比例抽检(以种畜和扩繁畜为主)。牧区抽查1000头(只)以上;农区、半农半牧区抽查500头(只)以上。个别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应抽查3个乡的9个行政村80%的牛、羊和适量的猪,根据家畜布病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发现病畜。
具备上述任何1项者均为布病疫区县(市、旗、区)。
已达到控制标准的疫区县(市、旗、区)尚须巩固,故仍视为疫区。

三、控制区考核标准
(一)控制县(市、旗、区)
1.人间感染和发病:全县(市、旗、区)无新发病人和用血清学方法抽检受布病威胁者200人以上,阳性率在1%以下。
2.畜间感染:未接种菌苗的牲畜或接种菌苗18个月后的育龄畜,牧区抽检3000份血清以上,农区、半农半牧区抽检1000份血清以上。
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以县(市、旗、区)为单位,羊、鹿在饲养量的0.5%以下,牛在1%以下,猪在2%以下,以乡(镇、场)为单位,羊、鹿在1%以下,猪、牛在2%以下。
补体结合试验:以县(市、旗、区)为单位,各种动物阳性率均在0.5%以下;以乡(镇、场)为单位,各种动物阳性率均在1%以下。
3.以县(市、旗、区)为单位,抽检羊、牛、猪流产物材料共200份以上。如流产物数量不足时,补检正常产胎盘、乳汁、阴道分泌物或屠宰畜脾脏、检不出布鲁氏菌。
4.布病人的现患50%以上获得治疗。
5.检出的阳性畜已淘汰或隔离。
连续2年以上具备上述1、2、3项,并达到第4项第5项要求者,为控制县(市、旗、区)。
(二)稳定控制县(市、旗、区)
按照控制县(市、旗、区)要求的人、畜检查方法和数量进行。
1.人间:连续3年无新患病人,人间布病现患全部获得治疗。
2.畜间:连续3年以上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每年阳性率羊、猪在十万分之一以下,牛鹿在万分之一以下和检不出布鲁氏菌。
畜间(羊、牛、猪、鹿)阳牲畜已经全部淘汰。
具备上述1、2项者,为稳定控制县(市、旗、区)。

四、考核县(市、旗、区)应具备的条件
(一)领导重视,能够深入病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广先进经验。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做好布病防治工作。《防治布氏杆菌病暂行办法》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二)普及了布病防治知识,群众能够自觉参与布病防治。
(三)人、畜布病疫情清楚。
(四)因地制宜的认真落实了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现患治疗)。牲畜输入输出检疫制度健全和组织工作落实。
(五)全县(市、旗、区)经过自己初步考核已达到控制县(市、旗、区)或稳定控制县(市、旗、区)标准。

五、考核方法
(一)疫区县(市、旗、区)达标时,由所在地区(州、盟、市)卫生、畜牧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联合考核,达标后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农业厅(局)备案。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疫区县均报告达到控制或稳定控制区标准时,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畜牧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联合考核,省政府确认达标后,报农业、卫生部备案,必要时两个部可复核或抽查。
(二)考核县(市、旗、区)按照控制县要求的方法和数量,分别在布病疫情重的3个乡(场)内考核。根据疫区的菌种类别,对起主要传染源作用的家畜检查农区、半农半牧区须占应检数的60%。牧区牲畜数较多,可按应检数30%抽检,其余40%和70%的家畜按感染种类构成比例抽检。人间,每乡血清学应抽查100人。
(三)经考核达到控制或稳定控制标准的县(市、旗、区)应继续做好巩固工作。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