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8-1998)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8:25:45  浏览:96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8-1998)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8-1998)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
1998年12月2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 概述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商品房销售活动中各类房屋销售面积的测量与计算。
2.引用文献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
GBJ96--19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建设部建房〔1995〕517号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
CH5001--1991房产测量规范。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定义
本规范采用以下定义。
3.1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整幢出售,其销售面积为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地下室作为人防工程的,应从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中扣除)。
——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其销售面积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简称套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之和。
3.2整幢房屋建筑面积
整幢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3.3套内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系指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及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
3.4套内使用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
3.5套内墙体面积
商品房各套(单元)内使用空间周围的维护和承重墙体,有共用墙及非共用墙两种。
商品房各套(单元)之间的分隔墙、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均为共用墙,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非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3.6阳台建筑面积
阳台建筑面积系指阳台地面底板外沿在水平面的投影。
3.7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系指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
3.8共有建筑面积
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系指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
3.9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积与整幢建筑物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的比值,即为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3.10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为套内建筑面积与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之积。
二 测量要求
4.房屋边长测量应连续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中数*),两次测量读数之差(较差*)不超过表1规定。
表1 单位:m
--------------------------------------------------------
| |△L′=±0.0005L(L>10) |
| 钢卷尺 | =±0.001L(L≤10) |
| |△L′——两次测量读数之差 |
| | L——被测边长 |
|------------|--------------------------------------|
|手持式测距仪| |△L′ |≤0.005 |
--------------------------------------------------------
5.房屋分段边长之和与房屋总边长之差△L不超过(1)式规定:

△L=±0.004 ∑ Li (1)
i=1
式中:
n——房屋边长分段数;
Li——分段边长,
i=1、2、3、--------n。
6.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中误差*)如(2)式所示。
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
----
u≤(0.02√S +0.001S) (2)
式中:S——商品房实测面积,单位:平方米。
其扩展不确定度(限差*):
U=2u(p=95%) (3)
*测绘行业术语。
三 测量项目与测量设备
7.测量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
| 代号 | 测量项目 |
|--------|------------------------|
| S1 |套内使用面积 |
|--------|------------------------|
| S2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
|--------|------------------------|
| S3 |套内墙体面积 |
|--------|------------------------|
| S4 |套内建筑面积 |
|--------|------------------------|
| S5 |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
|--------|------------------------|
| S6 |套房销售面积 |
|--------|------------------------|
| S7 |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 |
--------------------------------------
8.用于商品房面积测量的设备如表3所示,也可选用不低于表3给出技术指标要求的其它测量设备。
上述测量设备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表3
----------------------------------------------------------------------
|序 号| 测量设备名称 | 主要技术指标 |
|------|----------------|----------------------------------------|
| 1 | 钢卷尺 |示值误差:±(0.3+0.2L)mm |
| | |式中:L——以米为单位的被测距离值 |
|------|----------------|----------------------------------------|
| 2 | 刻度直角钢尺 |测量面垂直度:0.5mm/500mm |
| | |示值误差:±0.48mm |
|------|----------------|----------------------------------------|
| 3 | 手持式测距仪 |测量范围:(0--140)m |
| | |扩展不确定度:5mm(p=95%) |
|------|----------------|----------------------------------------|
| 4 | 经纬仪 |J2级 |
|------|----------------|----------------------------------------|
| 5 | 拉力计 |测量范围:(0--100)N |
----------------------------------------------------------------------
四 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
9.测量前准备
9.1商品房测量前应参照购房协议实地调查,对分户权界线及房屋公用共有部位进行确认,按附录1对计入建筑面积的部位进行确认。
9.2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应实地绘制,楼房要分层绘制。尽量按几何图形分块,并编写序号。
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是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的原始依据,其式样见附录5。
10.测量点位的选取
10.1套内房屋边长测量
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在房屋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的1/6和5/6位置,两测点应保持水平。房屋边长较长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
10.2墙体厚度测量
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距门(窗)框(左、右两点)0.2m位置。
10.3阳台边长测量
阳台边长测量选点参照10.1,阳台的长、宽每边选取两个测量点。
10.4整幢建筑物外围尺寸测量
测点一般取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距地面1.2m±0.2m的高度紧贴墙面的水平位置。当无法选取上述测点的位置时,可选取尽可能靠近上述测点位置为测量点位,或用刻度直角钢尺在被测长度的两个端面的延长线上选取等效测量点位。
室内分段测量之和(含墙身厚度)与房屋外廓的全长的差值满足第5条要求时,应以房屋外廓数据为准,分段测量的数据按比例配赋。超差需进行复测。
11.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
11.1套内使用面积
以矩形房屋测量为例:
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套内各矩形房间长边、短边的边长,在每个测点上,使测量线与被测量边保持平行,连续测量两次,两次测量值之差应不超过表1规定。
取连续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测量点的测量值,以各测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分别作为
---- ----
长边和短边的边长测量结果Lti和Dti。读数精确到0.001m。
套内房间边长测量时,对已进行墙面装饰的,应加上装饰面厚度l。
装饰面厚度可参考结构设计施工总说明或地区标准图集说明,按墙面材料种类、原料配比计算。
套内第i个矩形房间的使用面积
S1i=(L1i+2l)(D1i+2l) (4)
套内使用面积

S1= ∑ S1i (5)
i=1
n——矩形房间数(或矩形块数);
i=1,2,…,n。
11.2套内阳台建筑面积
套内阳台建筑面积S2为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其中矩形阳台建筑面积按11.1测量方法测量阳台围护结构的长、宽,对有共用墙体的,应计算一半墙体面积。
11.3套内墙体面积
靠近门窗部位的墙体厚度可直接测量,其他无法直接测量的,测量墙体的内外尺寸,计算差值求得。对于已进行墙面装饰的,需减去装饰面厚度。
对于砖墙结构,按设计图纸的标准说明,取实测值最接近的设计值作为墙体厚度;对于其他不属于标准厚度的墙体,按实测值计算。
各墙体长度乘以墙体厚度得出各墙体面积。
套内墙体面积S3为共用墙体面积的一半与全部非共用墙体面积之和。
11.4套内建筑面积
11.4.1套内建筑面积S4应为11.1、11.2和11.3测量结果之和。
S4=S1+S2+S3 (6)
11.4.2套内建筑面积还可用下述方法测得。沿各套建筑结构外围,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各部分的长边、短边,按11.3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出各外墙墙体厚度。再分别计算出长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短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则两差值的乘积与各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即为各被测套内建筑面积S1。
11.5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11.5.1 共有建筑面积应参照上述有关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11.5.2 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的原则和方法见附录2。
11.5.3 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的计算
a.多层商品住宅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各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各套内建筑面积×共
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b.多功能综合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本幢房屋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幢内各功能区建筑面积之和
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本功能区自有建
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
本功能区独用的共有建筑面积
共有建筑面积 +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
分摊系数(功能区) 本功能区内各套建筑面积之和
同功能区内某户(套) 同功能区内某套建筑面积×共有

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功能区)
11.6套(单元)房销售面积
套房销售面积S6应为套内建筑面积S1 与本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之和。
S6=S1+S5 (7)
11.7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
测量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S7时,用钢卷尺在房屋外侧勒脚以上处测量房屋外围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应符合10.4的要求。当测量距离大于30m时,在钢卷尺零刻线端钩上拉力计,当拉力计示值达到50N时,读取边长测量值。测量时现场温度与检定时温度相差±15℃以上,应按下式进行温度修正。
△Lt =L20(α1 --α2 )(t--20) (8)
式中:
△Lt ——温度为t时尺长修正值;
L20——20℃时尺长;
t——测量现场的温度;
α1 ——钢卷尺的线膨胀系数;
α2 ——被测墙体的线膨胀系数。
若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外围边长时,测距仪的前沿要紧贴被测边长的起点,激光束应投射到位于被测边末端面的目标板上,并使光束两端在同一水平面。
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空气折射率对被测距离的修正量计算公式见附录4。
11.8非矩形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
非矩形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按附录3进行。
五 测量结果的处理
12.1分摊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以上。
12.2所有面积计算过程中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
所有面积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单位为平方米。
12.3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结果按附录6格式出具《测量报告》。

附录1:商品房建筑面积计算
商品房建筑面积系指层高在2.20m以上(含2.20m)的房屋外墙(或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层高取自地面至楼面、楼面至楼面、楼面至屋面(不包括隔热层)的垂直高度。
1.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1.1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不论其高度均算一层,按其外墙勒脚以上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
1.2自然层内的附层、技术层,按其层高在2.20m以上部位的上口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3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m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4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的自然层计算。
1.5突出房屋屋面,有围护结构且层高在2.20m以上的方形或坡形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按其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6封闭阳台、挑廊,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7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总和计算。
1.8建筑物墙外有顶盖和柱的走廊、檐廊,按其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9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的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0净高在2.05m以上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按其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保护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1.11有柱雨蓬或有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1.12玻璃幕墙等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3属永久性建筑有柱的车棚、货棚等按柱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1.14位于自然层以上的假层房屋或斜面结构房屋,按其高度超过2.20m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具备通风,采光条件)。
2.计算一半建筑面积的范围
2.1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未封闭的架空通廊和无柱的走廊、檐廊,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算。
2.2独立柱、单排柱的门廊、车棚、货棚、站台等属永久性建筑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2.3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2.4无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总和的一半计算。
3.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3.1层高在2.20m以下的房屋,净高在2.05m以下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3.2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艺术装饰、垛、挑沿、半圆柱、勒脚、台阶等。
3.3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
3.4无柱的雨蓬。
3.5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
3.6骑楼、过街楼的用作街巷通行的部分,以及房屋底层用作街巷通行的部分。
3.7房屋的天面、挑台、天面上的花园、泳池。
3.8消防、检修等用途的室外爬梯。
3.9构筑物,如独立烟囱、烟道、水塔、储油(水)池、罐、地下人防干、支线等。
4.商品房建筑面积计算的内容如有变化,以建设部的现行有效文本为准。

附录2: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
1.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1.1各产权户共有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配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为整幢房屋服务的共有房屋和管理用房均作为共有部位计算建筑面积。
1.2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为共有建筑面积。
2.不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2.1从属于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2.2供出租或出售的固定车位或专用车库。
2.3幢外的用作公共休憩的设施或架空层。
3.共有建筑面积分摊原则
3.1产权双方有合法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其文件或协议规定计算分摊。
3.2无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可按相关面积比例进行计算分摊。
4.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4.1多层商品住宅楼,须先求出整幢房屋的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再按幢内的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
4.2多功能综合楼,须分别求出整幢房屋和幢内不同功能区的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再按幢内各功能区内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
5.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的内容如有变化,以建设部的现行有效文本为准。

附录3:非矩形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1.对于非矩形房屋面积,将其分割成矩形、梯形、三角形、弓形、扇形、圆形和椭圆形等m块规则几何形状的面积。

Sd = ∑ Sdk (1)
k=1
式中:
Sd——非矩形房屋面积;
Sdk——第k块几何形状面积;
m——分割块数。
2.除矩形外,各分块面积测量与计算方法如下:
2.1梯形面积
1
Sd1=--(D+d)H (2)
2
式中:
d——梯形上边长,m;
D——梯形下边长,m;
H——梯形的高,m;
Sd1——梯形面积,平方米。
图1(略)
d、D、H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在上、中、下三个位置进行。测量梯形高H时,须确保垂直性。
2.2三角形面积
1
Sd2=--DH (3)
2
式中:
Sd2——三角形面积,平方米;
D——三角形底边,m;
H——三角形底边上的高,m。
D、H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测量H时须确保垂直性。
2.3扇形面积
πα 2
Sd3=--------r (4)
360°
式中:
Sd3——扇形面积;
r——扇形半径;

α——圆心角度数,α=2arcsin----,α
2r
也可用经纬仪测量;
b——弦长,m。
图2(略)
2.4弓形面积
πα 2 1
Sd4=--------r -- --b(r--h) (5)
360° 2
2
b 2
〔--〕 +h
2
式中:r=-------------- ——扇形半径;
2h
b——弦长,m;
h——弓高,m;
α——圆心角度数;
Sd4——弓形面积,平方米。
图3(略)
b、h用钢卷尺测量,测量h时须确保垂直性。
2.5圆形面积
2
Sd5=πr (6)
式中:
Sd5——圆形面积,平方米;
r——圆半径,m。
图4(略)
先确定圆心位置,再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半径r,其测量位置尽可能均匀分布,布点不少于三个截面及三个断面,取其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2.6椭圆形面积
1
Sd6=--πab (7)
4
式中:
Sd6——椭圆形面积,平方米;
a——椭圆长轴长度,m;
b——椭圆短轴长度,m。
图5(略)
椭圆的长、短轴长度用钢卷尺或手持式测距仪测量。

附录4:空气折射率对测量距离影响的修正
△Lp =L0 〔0.93(t--t0)--0.27(p--p0)〕×
--6
10 (m)
式中:
△Lp ——空气折射率对被测距离的修正量;
L0 ——被测距离 (m);
t——测量时的环境温度(℃);
t0 ——仪器设计时给定的标准温度,有12
℃、15℃和20℃三种,按仪器使用说明书选用;
p——测量时的环境大气压实测值(hPa);
p0——标准大气压,取1013.25hPa。
当△Lp ≥5mm时,应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使用红外测距仪时,按说明书规定进行修正。

附录5:商品房面积测量草图
商品房面积测量草图(编号_____)
---------------------------------------------------
↑北
---------------------------------------------------
房屋地址 | |测量单位|
---------------------------------------------------
房屋幢号层次 | |测量人员|
---------------------------------------------------
房屋单元号/户号 | |测量日期|
---------------------------------------------------

附录6:测量报告
(测量单位名称)
测量报告
报告编号:
房屋名称:
委托单位:
测量单位:
测量日期:
商品房面积测量报告
委托单位:
房屋名称:
地址:
套型:
位置: 幢 单元
测量依据
测量结果:
主管:
核验员:
测量员:
年 月 日
(测量单位盖章)

附录7:商品房面积测量记录
商品房面积测量记录
报告号:
委托单位:
测量员:
核验员:
测量日期:
(测量单位名称)
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建筑名称| |层数|
-------------------------------------------------------------------
地址 |
-------------------------------------------------------------------
建筑物外围边长测量 | 建筑套型及数量
-------------------------------------------------------------------
边长编号|读数1 |读数2 |平均值L外 | 套型 | 数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筑物平面简图:
套内使用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编号 | 边长 | 第一次 | 第二次 | 两次读数 | ˉL1i=1/2(ˉL'1+ˉL"1) | 面积
| 读数 | 读数 | 平均值 | ˉD1i=1/2(ˉD'1+ˉD"1) | S1i(m2)
--------------------------------------------------------------------------
| L'1 | | | | |
-----------------------------------------| |
| L"1 |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 L'1 | | | | |
-----------------------------------------| |
| L"1 | | | | |
-------------------------------------------------------------------
| D'1 | | | | |
-----------------------------------------| |
| D"1 | | | | |
--------------------------------------------------------------------------
S1=∑S1i= 平方米
--------------------------------------------------------------------------
套型简图:
阳台建筑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编号 | 边长 | 第一次 | 第二次 | 两次读数 | ˉL1i=1/2(ˉL'1+ˉL"1) | 面积
| | 读数 | 读数 | 平均值 | ˉD1i=1/2(ˉD'1+ˉD"1) | S1i(m2)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 L'2 | | | | |
-----------------------------------------| |
| L"2 | | | | |
-------------------------------------------------------------------
| D'2 | | | | |
-----------------------------------------| |
| D"2 | | | | |
--------------------------------------------------------------------------
封闭阳台:K2=1 未封闭阳台:K2=0.5
--------------------------------------------------------------------------
S2=K2∑S2i= 平方米
--------------------------------------------------------------------------
套内墙体面积测量记录
单位:m
----------------------------------------------------------
类别 | 位置 | 厚度 | 面积S3a(平方米)
----------------------------------------------------------
| | |
| | |
非共用墙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合作协定

中国政府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合作协定


(签订日期1992年3月13日 生效日期1992年3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巩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睦邻关系,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领域的合作,决定缔结本协定条文如下:

  第一条 双方同意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两国的有关机构在文化、艺术、教育、卫生、旅游和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第二条 双方将鼓励和支持各文艺创作协会和其他民间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三条 双方将促进在文化、文学和艺术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可互派文艺团体,互办艺术展览和互派文化艺术工作者访问。

  第四条 双方将支持两国博物馆、图书馆和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条 双方将根据协议交换教师和留学人员,促进两国教育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包括交换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大纲。
  双方重视教授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学,并将为此采取切实的措施。

  第六条 双方将鼓励和促进两国卫生和医药部门进行直接的合作和交流。
  在对等原则基础上相互提供医学资料、互派专家和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科学研究工作。

  第七条 双方将促进两国体育和旅游组织发展和加强联系。

  第八条 双方鼓励互派专业人员到对方有关机构进修和进行科研,以提高专业水平。具体项目和条件,由两国有关部门另行商定。

  第九条 双方将制订实施本协定的执行计划,并商定费用问题。
  双方相应部门可根据本协定签订协议。

  第十条 为监督本协定各条款的实施,双方同意成立由双方同等人数代表组成的混合委员会。
  委员会将在双方商定的时间在北京和塔什干轮流会晤。

  第十一条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五年。

  第十二条 如果在协定期满前六个月其中一方未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要求中止本协定,则本协定有效期将自动延长五年。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三日在北京签字,一式两份,每份用中文和乌兹别克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刘德有          乌拜杜拉·阿勃杜拉扎柯夫
    (签字)             (签字)   
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活动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人民检察院 张燕昭、宋丽红


由于弱势群体缺乏基本权利的保障和有效的利益表达手段,他们在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中处于弱势地位。充分实现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题中之义,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亦是现代法制社会的一个根本目标。因此,弱势群体的“维权”问题已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维权”冲突事件频发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遭受侵害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具体的表现有:城市建设中的“野蛮拆迁”行为,制造了被拆迁居民群体维权与拆迁者对立的热点问题;土地征用中“强行圈地”行为,制造了被征地农民群体维权与征地者对立的热点问题;城市管理中“暴力执法”行为,制造了被强迫群体维权与城管者对立的热点问题;国有企业出让中“低价贱卖”行为,制造了企业职工群体维权与出卖者对立的热点问题;劳动关系中“拖欠工资”行为,制造了被拖欠者群体维权与拖欠者对立的热点问题;企业生产中“污水排进农田”行为,制造了被污染受害群体维权与排污者对立的热点问题。而弱势群体在“维权”中反映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就业问题。主要包括下岗失业者群体、农民工、女性就业者群体、残疾人群体等。其中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得不到平等对待。二是劳动关系建立不规范, 没有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公正。三是“三险一保”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劳动安全保护落实不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工作强度大, 普遍存在工资报酬偏低及工资克扣、拖欠问题。
二、“极端维权” 愈演愈烈
处于弱势群体中的个别人在四处“维权”未果的情况下,不惜采取“跳楼秀”、"自杀秀"等极端维权方式。不可否认,极端维权者有时候确实缺乏必要的、正当的维权意识,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维权要求通常还带有不合理的、有时候甚至是无理取闹的成分。但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极端维权者的事实情况是,他们的极端维权,是关系到他们重大利益的正当维权,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后的极端做法。类似事件的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或地方的有关维权政策不畅通、维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执行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维权路”艰辛而漫长
如工伤认定,目前的《工伤保险条例》太过原则、笼统,劳动保障部门又无权解释,自由裁量权空间太大。有律师介绍,“一个工伤案件,自工伤认定开始到仲裁,以及一审、二审、执行等法定程序,大约需要1074天方能完成”。另外,没有劳动关系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拒绝工伤认定的主要理由。虽然《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行为管理不到位,使用工方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失去监控,导致自形成劳动关系时,就直接侵害了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权益;其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漏洞,非法中介机构为用工方提供了大量的非法用工;最关键的是,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文化素质一般不高,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普遍不强。签订合同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当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又不懂得如何维权,加上他们是单个分散的,无法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因而在与用工方的交涉中自然而然会身陷弱势境地。
四、解决“维权”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地方政府和部门要依法行政。现实生活中,很多直接损害弱势群体权益形成的热点问题,都与权力机关“恃权凌弱”和“与民争利”的不依法行政行为有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继续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朝着建设法治政府的方向努力。
二是加强“维权”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维权”政策法规体系。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民众能否通过正规体制内的合法渠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否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民权行使提供配套的制度和外部环境,保障农民工自主维权的权利。首先,政府必须采取宏观调控规范用工制度,构建公平公正的就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及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大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及监管的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化程度。除了要对下岗失业、丧失劳动力人员进行社会保障外,还需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分层保障体系。设立农民工、下岗、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工伤保障制度、大病医疗保障和紧急情况救助制度,分层分类保障农民工、下岗、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建设有序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机制,如可以把更多的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通过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欠薪、劳动条件差等问题,他们个体维权力量薄弱。因此吸纳他们加入工会,通过工会力量来协调劳动关系。在对合同约定及工资待遇不满时,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应首先找企业工会或基层工会出面,通过工会与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组织他们学习文化、学技术、学时政、学法律、学文明城市文明市民规则等,逐渐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和畏惧情绪,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是对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司法机关在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及“实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权利救助,如在维护其人身人格权利、劳动权利、诉讼权利等方面,在司法程序上可以在受理、立案、诉讼费用的减免缓、生效案件的执行等方面给予救助,以降低他们的维权成本,充分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理念。
六是走社会化维权之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农民工、下岗职工、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维权需要社会各部门多管齐下:政府部门要主动行政,有责任对拖欠他们工资的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 推动新闻媒体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强大的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另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以及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只有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各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都依法办事,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